住培制度满十年 如何淬能青年医生“有理想 有本事 有担当”?|行业观察

健康无小事!

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基石。

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医务人员,我国于2014年在全国层面推动建立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制度。十年来,该制度为医疗卫生系统输送了大量人才,但也暴露出一些有待完善之处。

如何促进住培制度高质量发展?如何淬能青年医生“有理想,有本事,有担当”?“保障”二字,还需深思。

首先,住培制度是什么?

答案是——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完成医学院校教育后,以住院医师身份在国家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性、规范化培训。这是医生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也是保障医疗质量的关键一环。

在此过程中,医学生走出“象牙塔”,进入真实临床环境,通过带教观摩、查体问诊、病历书写等实践,积累诊疗经验,培养基本功。

为何要实施住培制度?

主要原因之一,是该制度实施前,分配到不同医院的毕业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甚至出现“分到协和医院后就是协和的水平,分到县区医院后就是县区医院的水平”。其后果之一便是百姓就医需求得不到最大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住培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培训年限、培训专业、培训基地、培训招收、培训内容、培训过程管理、培训期间身份与待遇、培训考核、政策保障等各个环节。

只有对各环节作出明确的政策安排,才能切实保障这一制度的运行质量。对此,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何保障高质量培养?

目前,我国已从各地三级医院遴选1114家培训基地、1.1万个培训基地和专业基地。这种“均质化”培养模式,改善了过去因医院差异导致医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使更多医学生获得优质资源,也有助于实现“首诊在基层、大病基本不出县”的医改目标。

如何保障这些基地高质量运行?

2015年起,有关部门委托中国医师协会,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要陪同接待、不听取汇报,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对全国住培基地进行抽查评估。对部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基地,要求整改或责令退出。

2023年,中国医师协会组建专家组,以省为单位开展“常态化、持续性、沉浸式”评估指导,提供“一省一策、一基地一方案”,实现住培质量全面提升。

同时,建立健全住培基地动态调整机制,实行“末位淘汰、等数量增补”,加大基地评估力度和结果运用,不断巩固夯实住培制度。

抽查、督导、评估应该继续“常态”。与此同时,也应该更加“透明”。比如,能否邀请住培群体甚至公众代表参与?比如,制度落实不到位的基地,能否更大范围曝光,以接受更全面监督?

再者,如何更好地保障住培群体的权益?

比如,现实存在的“双轨问题”,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种模式同时存在,导致住培对象中既有身份是工作人员的住院医师,也有身份是学生的专硕研究生。

专硕生顺利毕业后,可以拿到学位证、学历证、住院医师规培证和执业医生资格证。同其他专业的研究生一样,临床专硕生享有比本科住院医师更好的就业前景,但也意味着他们在校期间享受的是学校提供的学生生活补助。不同的是,他们必须面临学业与培训的双重压力。与此对比,本科学历住院医师作为工作人员,培训期间收入虽较为可观,而就业前景却相对处于弱势。如何更科学地解决两种模式的“差异对待”,促进住培制度良性发展?

最后,住培群体如何更好地保障自身权益?

中国医师协会曾表示,住培过程中遇到制度落实困难或培训期间轮转安排及薪酬待遇问题,可随时反映,并公布了专用邮箱:china_gme@126.com、cmdazyzl@163.com。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事关住培群体权益保障的渠道并非“广为人知”。比如,网络上依然可以看到类似“医生规培向哪里举报”的求助信息。

反映渠道不仅要让住培群体人人“知晓”,更需要人人“知效”。比如,反馈渠道,能否更多元、更便捷、更畅通?比如,问题处理,能否更高效、更透明?还有,反映者的隐私保护,能否更完善?总之,不能让住培者“知难而退”,而应该保障他们“知无不言”。

我国推动建立住培制度十年以来,已累计招收住院医师107万人(含专硕研究生)。2017—2023年共有64万名住院医生和专硕研究生通过结业考核取得住培合格证书。今后每年将有10万人参加结业考核,持续不断为医疗卫生机构输送合格临床医师。

虽然,我国的住培制度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但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优化,而重中之重便是培训环境、培训条件的保障,使其能学其所学、得其应得,最终成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保障百姓就医需求的重要力量。


See more 访问官网: